国内油价缓慢下调旨在稳定物价总水平
国际油价的“探底之旅”依然没有结束。从油价走势上来看,国际油价自2014年6月20日开始大幅度下跌,截至2015年1月25日,布伦特原油收盘价48.55美元,下跌达60%。
1月26日,国内再度迎来汽、柴油价格调整“窗口期”。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断崖式”下跌,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也出现罕见的“十三连跌”。此次油价下调后,全国大部分省市93号汽油每升零售价格将全面进入“5元时代”。
回顾本世纪,油价共出现过两次持续下跌——2008年与2009年交替期间油价首次出现明显下跌,2014年年中出现第二次油价下跌。两次油价跳水幅度均比较大,并在短时间内从高点下跌至低点。2008年至2009年,油价最高为147美元/桶,最低为36美元/桶。
但两次油价下跌背后原因大不相同。2008年油价下跌的主因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国际经济泡沫破裂以及市场对未来经济恐慌导致原油需求大幅减少。
此轮国际油价下跌的最主要因素是原油供给远大于需求。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起,全世界原油产量明显高于消费量。据中国国际期货预期,2015年以后,原油产量仍高于需求,每天约有100万桶的原油余量。
毫无疑问,我国作为石油需求大国,油价下跌可以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刺激中国经济增长,如低油价降低普通消费者的出行成本,间接刺激消费。然而,与国际油价“断崖式”暴跌所不同的是,国内油价下跌速度却相对比较缓慢。2014年以来,国内油价虽经历过16次上下调整,但国内油价下跌幅度仍远低于国际原油价格跌幅。
导致国内油价下跌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油价暴跌可能带来的通缩预期,因为油价大幅下跌将重挫物价指数。在构成CPI权重因素中,除了大众比较熟悉的猪肉价格外,交通、通讯类消费价格位居第4位,并占有10%的权重。油价的下跌拉低了交通价格,进而致使CPI指数下降。
同时,原油不仅是重要的能源品种,还是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原材料以及中下游较多能源化工品种的主要母产品。油价下跌使得原材料成本下降,进而导致产成品价格下跌,对企业库存造成压力。因此,原油暴跌将会导致通货形势由膨胀向紧缩转换。
事实上,正是油价下跌的输入性压力,致使我国2014年11月份CPI创出5年来新低、PPI继续下降且跌幅扩大。
抛开通缩因素,国际油价的暴跌也给价格改革带来有利调整窗口,特别是提高油价税率以对冲油价下跌。2014年成品油市场首次“九连跌”窗口期时,恰逢国家提高成品油消费税,一跌一涨互相折抵,最终导致“九连跌”搁浅。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对成品油征收消费税,不仅可以为国家财政创造稳定收入,也可以利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缩小国际价格和国内生产成本之间的差距。
普遍的共识是,成品油税既不能太高,也不宜过低。因为高税率会造成生产结构的扭曲,还会增加中间投入物成本而损害竞争。而税率过低则不利于社会公平、行业公平,同时也削减其他行业的吸引力。
数据显示,欧盟汽柴油流转税税率分别为56%和50%,日本的汽柴油流转税税率分别为42%和30%,韩国的汽柴油流转税税率分别为52%和43%。目前我国成品油税率则为34%。对比之下,我国成品油税率还有很大的上调空间。
此外,纵观1998年以来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5次重大改革,油价调整由过去的“大步慢走”逐步转变为“小步快跑”,特别是国内成品油调价周期已缩短至10个工作日,但未来油价改革仍然有缩短价格周期的空间。
2015年01月27日08:33 本报见习记者 周琰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