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资源

洛阳牡丹

洛阳牡丹

洛阳不仅发祥着牡丹的生命,也发祥着牡丹的文化。东周,牡丹第一次进入《诗经》,这被认为是牡丹文化的起始。东晋,洛阳牡丹又出现在《洛神赋图》中,第一次 登上了艺术的殿堂。牡丹从此进入了文学艺术领域。人们普遍认为,牡丹文化从它进入《诗经》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牡丹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包含了药物学、园艺学、文学艺术,还广泛涉足建筑、服饰、织绣、工艺美术等领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魅力独特,是其他任何花卉文化都无法媲美的。

《诗经》中《郑风·溱洧》写道:“溱与洧,方涣涣兮。维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烼,洵且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流经郑国,与洛阳偃师紧邻。《郑风·溱洧》描绘了溱洧河边一群青年男女正在采兰沐浴。在当地的风俗中,兰是一种可以消灾免祸的花,所以他们用兰花沐浴 和佩身,以除去污秽不祥。然后,又采下芍药赠给对方倾诉自己的爱慕。从此,向女友送上一束鲜花,成了爱情最好的表达方式和传统。

在《诗经》的这篇歌谣里,芍药虽然仅仅是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但却是它第一次出现在诗歌里,是牡丹文化起源的最早记载,从此牡丹进入了文学领域。历代,我 国文人诗家以牡丹为对象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可谓星海云空、洋洋大观,成为我国文学最宝贵的财富,但它们都自2400年前《诗经》的《郑风·溱洧》始。

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了一幅气势恢宏的作品《洛神赋图》,在这描绘曹魏时曹植与洛神甄妃于梦幻中在伊洛河畔相会的巨幅画卷上出现了牡丹。

三国时,曹植和兄长曹丕跟随父亲曹操官渡一战大败袁绍之后,与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甄氏不期而遇产生了爱慕,曹丕也惊异于甄氏的美丽,先下手娶了甄氏,曹植只 得在暗恋中叫苦。曹丕继承了王位后又称帝,为了报复曹植与甄氏的恋情,就以郭贵妃设计的“桐木偶像”阴谋将甄妃赐死。甄妃死后,曹丕诏来曹植,故意把甄氏 的遗物“玉镂金带枕”赐给了他。曹植睹物伤情难以释怀,立即抱起玉枕赶回封地。黄昏时分,曹植来到伊洛河汇流的地方,月色朦胧中,发生了与洛神甄妃在梦幻 中相会的一幕,曹植为此写下了《洛神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不仅画了曹植与洛神甄妃,也画了牡丹。这牡丹就生长在洛水与伊水交 汇之处,牡丹出现在画作上也是它生命的第一次,这使牡丹继进入文学领域之后,又登上了艺术的殿堂。我国历代的牡丹画作,浩如烟海,璀璨绚丽,其中流传于世 者不可胜数,但它们也都始于顾恺之的创世巨作,出于伊洛大地。

牡丹文化最初源于它的美丽这一自然属性,把它看作是爱情的象征,《郑 风·溱洧》和《洛神赋图》都是把牡丹作为爱情之花来表现的,而且渐渐认识到牡丹的美丽超出百花,有“国色天香”之美,唐代诗人刘禹锡说:“惟有牡丹真国 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正封也说:“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后来,人们在对牡丹频繁的观赏品味中,还逐渐感悟到国色天香的牡 丹浑身透出的是一种富贵吉祥的气质和意韵,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牡丹,花之富者也”,元代理学家元澄则说牡丹是“天上人间富贵花”。在人 类的培育下,牡丹的精神品格也日渐升华,它的俏不争春、宽容礼让;它的贫穷不屈、富贵不移;它的不畏淫威、不媚权贵;它的舍生取义、无私奉献被人们所称 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和象征,这些都构成了牡丹文化的重要内涵。